活动内容安排:低年级开展“超市购物”活动:准备玩具币(1元、5元、10元)和标有价格(1-10元)的玩具商品(如铅笔、橡皮、小本子),让学生分组模拟购物。活动分三个层次:“买1件商品,付多少钱”(认识价格);“买2件商品,一共花多少钱”(巩固加法);“付10元买一件5元的商品,找多少”(巩固减法)。活动后让学生分享“购物心得”,比如“我买了铅笔和橡皮,一共花了3元”,在实践中应用10以内加减法。
中年级开展“校园测量师”活动:分组测量校园内的物体,如教室的长和宽(用米尺)、黑板的周长(用软尺)、课桌面的面积(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拼)。测量前让学生讨论“如何分工”(1人扶尺子、1人读数、1人记录),测量中提醒“尺子要拉直”“读数要平视”。测量后计算:教室面积=长×宽,黑板周长=(长+宽)×2,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公式的意义。拓展任务:“估算操场一圈有多少米”,引导学生用“步数”测量(先测一步长,再数绕操场一圈的步数),体会估算的实用性。
高年级开展“家庭小管家”活动:让学生记录一周的家庭支出,分类统计(如食品、水电费、娱乐),计算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(如食品支出200元,总支出1000元,占20%),并用扇形图表示。分析“哪项支出最多”“如何节省开支”(如“水电费占15%,随手关灯可减少支出”),应用百分数和统计知识。活动后每组派代表分享“家庭预算方案”,在实践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。
跨年级开展“图形创意拼组”活动:提供七巧板、磁力片等材料,低年级学生用七巧板拼出指定图形(如小鱼、房子),理解图形的组合;中年级用磁力片拼长方形、正方形,探究“用多少个小正方形能拼出一个大正方形”(边长为2的正方形需要4个小正方形);高年级用圆、三角形、长方形拼“校园平面图”,标注各建筑的形状和大致尺寸,应用图形知识。
举办“数学文化节”活动:包括“数学故事分享会”(如“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”“祖冲之与圆周率”)、“数学谜语竞猜”(如“一加一不是二——王”)、“数学家名言展览”(如“数学是科学的皇后——高斯”),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感受数学的魅力。
活动实施措施:每次活动前明确任务和分工,比如“校园测量”活动中,每组设“组长”(负责协调)、“记录员”(记录数据)、“发言人”(汇报成果),确保人人参与。准备充足的材料,如测量工具(米尺、软尺)、记录表格、学具币等,提前检查工具的准确性(如尺子是否刻度清晰)。
活动中教师巡视指导,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小组,比如“购物活动”中不会计算总价的学生,引导其用“数手指”“摆硬币”的方式解决;“测量活动”中尺子用不好的学生,亲自示范“如何对齐起点”。活动后组织“成果分享会”,每组展示活动记录(如购物清单、测量数据),讨论“遇到了什么问题,如何解决的”,比如“测量操场时尺子不够长,我们用了‘接力测量’的方法”,培养问题解决能力。
评价方式:关注参与度和过程表现,而非仅看成果。评价维度包括:是否积极动手操作(如测量时是否主动拿尺子);是否参与小组讨论(如是否提出测量方案);是否能与同学合作(如是否帮助组员记录数据)。活动后发放“实践小能手”证书,分类表扬“最认真的小组”“最有创意的方案”“最默契的团队”,并展示优秀成果(如测量报告、购物清单),让学生在成就感中激发对数学实践的兴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