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-16周加入简单应用题辅导,从“一步应用题”开始,教学生圈关键词(如“一共”用加法,“剩下”用减法),比如“小红有8本书,妈妈又买了5本,一共有多少本”,让学生找出“又买了”表示增加,用加法计算。逐步过渡到两步题,如“小明有10元钱,买文具花了4元,妈妈又给了他6元,现在有多少钱”,引导学生分两步:先算花了4元后剩多少(10-4=6),再算妈妈给了之后有多少(6+6=12)。
最后4周进行阶段性巩固,通过“一对一”过关测试(10道基础计算题+2道简单应用题)检验效果,测试难度低于班级平均水平,确保学生能及格,体验“成功的感觉”。
辅导方法与措施:采用“个性化+多鼓励”模式。每次辅导前与学生沟通,比如“今天这节课我们学除法,你觉得哪里最难?”,让学生主动说出困惑。讲解时用通俗举例代替抽象概念,比如解释“平均分”时,用“把6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,每人一样多”,而非仅说“每份同样多”。
建立“进步档案”,记录每次练习的准确率,比如第一次口算对5道,第二次对7道,标注“进步了2道”,让学生直观看到成长。采用“小目标激励法”,每周设定一个小目标(如“本周口算正确率达到70%”),达成后贴一颗星星,积累到5颗换一张表扬信,并向家长反馈进步,争取家庭配合(如家长每天陪练5分钟口算)。
避免批评性语言,学生犯错时不说“这么简单都不会”,而是说“没关系,我们再试一次”“这一步错了,看看哪里可以改进”。每节课结束前预留5分钟让学生总结“今天学会了什么”,即使只掌握一个知识点,也给予肯定:“今天你学会了13-5的计算,很棒!”
评价方式:侧重纵向对比,以“进步幅度”为核心。每次辅导后进行简短反馈,用“你这次比上次快了2分钟”“这道题思路对了,计算再细心点就好”等语言肯定努力。每月与学生共同回顾“进步档案”,用折线图展示正确率的提升,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。
期末进行“个性化测试”,题目难度根据学生水平定制,比如基础差的学生只考20以内加减法,只要比期初测试进步就评为“合格”,并在班级表扬“最努力的学生”,帮助薄弱生重建学习信心,体会“只要努力就能进步”。
五、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计划
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,感受数学的实用性,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。本计划适用于各年级一学期实践教学,每2周开展1次,每次40分钟。
教学目标:知识上,通过实践深化对数学概念(如长度、面积、比例)的理解;能力上,提高动手操作、观察分析和团队合作能力;情感上,激发数学学习兴趣,体会“数学源于生活、用于生活”。